關鍵詞:蘇繡;社會地位,蘇繡影響力
蘇州繡娘在刺繡佛像的過程中有嚴格的禮儀規矩,“每繡必先行齋式,青燈黃卷,清修苦行,于靜室設繡架,洗手焚香,繡前用熄滅的線香頭畫繡稿,再根據各部位需求構圖設色,完成一幅繡像,少則一兩個月,多則半年一年,甚至更長,不知凝聚了多少心血。”
唐杜甫曾詩:“蘇晉長齋繡佛前”。清鄒程村也有《烷手繡觀音》:“蘭湯浴手,窗前先就,紅蓮嬌片,須記他原少凌波,休錯配鴛鴦線,繡著金身須半面。似向依青眼。春筍纖纖近慈云,疑紫竹林中現。”有的繡娘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,竟毫不猶豫地落發,用自己寶貴的青絲描繡成觀音和如來佛寶相,焚香膜拜。還有的繡娘刺血寫經,如宋代蘇州朱億之女刺血寫成“蓮花經”一部,入宮賜號蓮花夫人。
閨閣繡娘的生活條件一般都比較富裕,因此才有閑情逸致寫詩、繪畫和刺繡,陶冶情操。然而當生活落魄時,她們也把刺繡作為維持生活的手段。民國浙江籍女作家呂韻清在小說《彩云來》中,講述了女主角影娥憑借發展刺繡事業而贏得獨立的故事。影娥“不十年積巨萬。其時余(影娥之夫—筆者注)已娶妾生子,客死異鄉,而子尚幼。影乃出資扶樞,為營葬,撫妾而教子成名”’,歌頌了她“賢妻良母”式的美好品格。
生與刺繡來,死氣刺繡去,能刺繡可立于社會。刺繡這一傳統女紅已經深深融入整個蘇州的社會生活之中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