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詞:刺繡;絲綢
秦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,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刺繡工藝的發展,日漸繁榮的對外貿易使得中國刺繡第一次走出了國門,并在與異域文化的碰撞中逐漸成長。從漢景帝詔令“賈人不得衣錦、繡、綺、敘”到馬王堆出土的大量附有“信期繡”、“長壽繡”、“乘玉繡”等紋樣的絲織品,不難發現早在漢朝時期刺繡工藝在服飾中的應用已相當成熟。隨著佛教的傳入,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刺繡品在題材上有了新的選擇。除了花草樹木、鳥獸蟲魚等傳統題材以外,宗教人物、佛經銘文等宗教人文內容逐漸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主流。
隋唐時期,社會民眾對宗教的信仰有增無減,進而更加鞏固了宗教人文題材在刺繡工藝中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,該時期刺繡與彩繪、印染工藝的巧妙結合極大地推動了刺繡工藝的寫實化進程。時代的演進和發展一步步將刺繡工藝推向新的高度,前朝歷代刺繡藝人的努力鉆研和鋪墊,終于使得刺繡工藝在宋朝時期達到巔峰。“ 五樓相向, 各有飛橋欄檻, 明暗相通, 珠簾繡額,燈燭晃耀”,“九橋門街市酒店, 彩樓相對, 繡旗相招, 掩翁天日”。
這是《東京夢華錄》中對北宋時期的刺繡工藝繁榮景象的一個側面描寫。諸如此類的描述在古文史料中比比皆是。刺繡在宋代的繁盛并不僅僅是前代人努力的結果,而更多的是北宋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北宋時期的社會風貌不同于以往朝代,政府推行文人政治制度,上自帝王將相、下至布衣百姓無不熱衷于書畫刺繡等藝術活動。北宋九帝對于文化藝術的熱愛,極大地促進了當時刺繡工藝的高速發展。舉建文繡院、開設繡畫專科等等都是北宋政府對刺繡事業的支持與建設。正是北宋自上而下的文藝風潮將刺繡工藝推向了高潮。于是,才有了明人對宋代刺繡工藝高超技藝的描述:“宋人之繡,針線細密,用絨止一二絲,用針如發細者為之,設色精妙,光彩奪目。山水分遠近之趣,樓閣得深邃之體,人情具瞻眺生動之情,花鳥極綽約 唼之態,佳者較畫尤勝……”然而,伴隨著北宋的滅亡和南遷,以都城汴梁為中心的宋代刺繡工藝也逐漸衰落,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后才又煥發新貌。